11月11日,天猫新生活研究所发布10大趋势单品,预制菜上榜。这也是预制菜首次上榜。
今年双11期间,包括半成品菜、速食菜、料理包在内的预制品销售火爆,成交额同比增长2倍。
预制菜的火爆,市场接受度极高,甚至引起了央视财经的注意和报道。
2021年,预制菜赛道持续升温。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,还是懒人/宅家经济的推动。
想一想,当你上了一天班,满身疲惫回到家中,是想买菜、洗菜、切菜、再炒菜,“做饭2小时,吃饭5分钟”,还是选择直接加热或者直接下锅便可得到热腾腾的饭菜?
预制菜最主要的消费群体是年轻人。年轻人不喜欢做饭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时间,做饭前期食材准备复杂。总吃外卖会腻同时特殊时期存在安全隐患,外卖难以成为长期性饮食替代方案。
而预制菜的出现,解决了年轻人做饭的难题。去年,预制菜爆火出圈,今年则更胜一筹。
预制菜的市场到底有多大?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2019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2445亿元,B端市场为1956亿元,C端市场489亿。
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预估为3459亿元,同比增长18.1%,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20%左右的增长率高速增长,2023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5165亿。
从资本动向来看,今年4月份,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成功上市,上市后狂揽10个一字板涨停,市值最高达140亿;今年10月份,新中式预制菜品牌“珍味小梅园”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B轮融资;三餐有料半年内完成3轮融资;专注川味预制菜的王家渡食品,A轮融资金额高达近亿人民币…
此外,海底捞、西贝等品牌,也推出了中央厨房+预制菜模式,面向C端消费者;叮咚买菜、盒马等生鲜也加大在预制菜上的投入力度。
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:中国预制菜企业目前to B与to C之间比例为8:2。
中国餐饮行业原材料一直存在降本增效的需求。预制菜的出现,起到了降低损耗、节约厨房操作空间等作用,提升了餐饮品牌出餐效率。在B端餐企中,不乏海底捞、外婆家等企业的身影。
而针对C端消费者,“美味+便捷”的需求则是更要注重的。前面说到的双十一预制菜成交额暴增,可见C端红利大显。
预制菜C端零售上也迎来了渠道红利,生鲜电商、社区团购、新型火锅超市是预制菜很好的落地场景。而抖音、快手等社交电商也给了预制菜品牌占领消费者心智的营销机会。如叮咚买菜,将预制菜分类为“快手菜”,主力推C端。
可以预见,在完善冷链物流、供应链等,培养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基础上,C端市场也将大有可为。
预制菜会不会是下一个万亿餐饮市场?
前文我们提到,根据艾媒数据显示,2023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5165亿;根据安信证券研报数据预测,到2025年,预制菜行业规模有望增至6000亿左右;而国海证券的长远预测,预制菜规模有望超过3万亿。
但其实,这些数字中不仅仅包含了ToB企业,还有传统的冷冻和方便食品。而ToC的市场是否能突破,还取决于供应链的完整水平。
其实一系列预制菜品牌兴起,直接原因还是受到宅家经济的红利,但是底层供应链和渠道布局仍然处于初期阶段。行业内有观点认为,今年能否成为预制菜长期爆发的开始,要看未来一段时间是否能搭建足够完整的供应链体系。未来预制菜品类的成长,还需要我们花点时间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