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这地方,继蜜雪冰城之后,可能又要出一个明星上市公司了。最近,咱们熟悉的巴奴毛肚火锅,它背后的母公司巴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,正式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请,打算在主板挂牌。这标志着这家以高端形象著称的火锅品牌,正式踏上了资本市场的征程。

说起巴奴,它现在的名头很响,被称为“火锅界的爱马仕”。为啥这么叫?因为它卖得确实不便宜,人均消费要142块钱,这可比火锅界的“老大哥”海底捞贵了不少。但你知道吗,巴奴的起点其实非常接地气。24年前,也就是2001年,它的创始人杜中兵,一个原来做焦炭生意、攒下第一桶金的商人,在河南安阳的街头开出了第一家小店,就叫“巴奴火锅”。
刚起步那会儿,巴奴也走过弯路,模仿过当时如日中天的海底捞,甚至让员工苦练甩面技巧。但创始人杜中兵后来在书里回忆说,这条路走不通,学别人学得没自信。于是,他果断调整方向,不再拼服务,而是把全部心思放在了火锅本身——食材的品质和菜品的创新上。他们推出了招牌的“绿色毛肚”和“菌汤”,一下子打响了名号。2012年,巴奴正式改名“巴奴毛肚火锅”,并且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:“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,毛肚和菌汤才是!”这摆明了就是要和海底捞划清界限,走自己的路。
这个“产品主义”的策略非常成功。改名后的第一年,巴奴在郑州的门店生意就火爆起来,翻台率蹭蹭往上涨。从此,巴奴开始走出河南,向全国扩张。根据他们提交的上市文件(招股书)显示,到今年3月底,巴奴在全国39个城市已经开了145家店。
虽然巴奴现在很红,但它和很多靠资本快速催肥的网红品牌不太一样。成立24年来,它很少接受外部的投资。上市前,真正大规模投过它的外部投资机构只有一家,叫做“番茄资本”。番茄资本前后投了三次,总共花了大约2.73亿人民币,拿到了巴奴7.95%的股份。这意味着,如果巴奴这次上市成功,番茄资本将是唯一一个分享到这场资本盛宴的外部投资方。
巴奴走高端路线,价格贵,但它的经营数据确实挺能打。招股书里公布了这几年的成绩单:收入从2022年的14.33亿,增长到2024年的23.07亿;更关键的是,它在2023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,2023年赚了1.02亿,2024年赚了1.23亿,今年一季度赚了5516万,收入也涨了25.7%。门店的经营利润率(21.5%)和翻台率(每天3.2次)这些衡量运营效率的指标也在稳步提升。来巴奴吃饭的顾客越来越多,2024年服务了超过1680万人,比2022年多了近700万。按收入算,巴奴现在是中国最大的“品质火锅”品牌,在整个火锅市场里也能排到第三,仅次于海底捞和呷哺呷哺。
选择这个时候去香港上市,对巴奴来说时机看起来不错。一方面,港股最近对消费类公司挺友好,像蜜雪冰城这些公司在港股表现好,给市场带来了信心。另一方面,巴奴自己现在业绩增长快,扩张势头猛,正是吸引投资人的好时候。
不过,巴奴面临的最大挑战也很明显:它这么贵,能大规模铺开吗?整个火锅行业竞争激烈得不行,已经是红海一片。为了抢生意,很多品牌都在降价,2024年全国火锅的人均消费已经降到了77块多,比前一年跌了8%以上。巴奴坚持人均140左右的高端路线,如何在保持“高品质”招牌的同时,又能快速开很多新店,这是一个需要平衡的难题。
巴奴在招股书里说,计划把上市募来资金的65%(大约25亿港元)用来开新店,目标是2026年到2028年这三年里,每年开50到60多家新店。按每家店前期投入500万算,这需要不少钱。有意思的是,就在递交上市申请前不久,巴奴还给股东们分了7000万的红利,这笔钱已经发完了。这个举动,也显示出公司在资本运作上的一些考量。 现在,海底捞和呷哺呷哺已经先一步在港股上市。巴奴作为冲击“港股火锅第三股”的新选手,它能否成功上市,以及上市后能否证明自己高端路线也能玩转规模化,都备受市场关注。这家从河南街头走出来的火锅店,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路口。
SFE中国餐饮连锁加盟展会基于分享行业资讯的目的转载本文章,不代表我公司支持文中所述的观点,也不为全文负责真实性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