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:现在出去吃饭,心里越来越没底了。

一顿日料能吃出4300多元的“误会账单”,一份甜品竟敢标价3888元还号称用“象粪”制作……2025年上半年,光是长三角地区,餐饮投诉就超过31.5万件。其中,价格猫腻占了21.4%,食品安全问题投诉同比还涨了17.3%。
一边是餐饮收入增速放缓到4.3%,另一边是消费者信心掉到五年来最低点。当“明码标价”变成商家玩的“文字游戏”,当所谓“创新”频频踩过食品安全的红线——餐饮这个本该充满烟火气和信任感的行业,正在面临一场空前危机。
| 价格游戏:“被动消费”与选择性沉默
上海的某家日料店,就这样给两位顾客端出了一张4302元的账单。
消费者本来是想吃自助餐,在大众点评上搜“自助日料”时看到了这家店。可进门坐下点菜,服务员既没主动说这不是自助,也没阻止他们远超正常量的点单,只在被问到时轻声提了句“这个是按单点计价的”。直到账单出来,两个人才傻了眼。
这种“提醒不礼貌”的潜规则,并不是个例。重庆有17个人在一家日料店吃了1.45万元,也是因为误把“302元/人”看成了自助价。还有上海南京路一家快餐店,一盘凉拌黄瓜竟标价29元。
背后套路都差不多:用模糊的表述——比如“时价”“套餐外另计”、不显眼的标签,或者干脆靠服务员的“选择性沉默”,让消费者在结账时才大吃一惊。
更让人无奈的是,平台算法也在无形中助推这种混淆。很多用户搜索“自助”却跳出非自助餐厅,平台推荐机制基于流量和关键词,却不管实际消费模式是否匹配。
| 猎奇狂欢:当创意越过了底线
如果说价格陷阱还属于“利用信息不对等”,那另一种乱象,则直接踩上了食品安全和法律的红线。
上海一家所谓“生态融合料理餐厅”,推出人均3888元的套餐:让顾客剪盆栽叶子吃、品尝腐臭味的糊状物,最后还上了一道真正用大象粪便制作的“甜品”。
事后监管部门查实,他们使用的竹虫、蚂蚁根本没经过食品安全评估,象粪更是直接违反了《食品安全法》——禁止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。
可这类“猎奇营销”正在变成某些高端餐饮的流量密码。有咨询公司的资料显示,推出“暗黑料理”能让客单价翻三四倍,但食材成本只增加12%。于是越来越多餐厅开始打着“创意”和“艺术”的旗号,把恶搞当创新,拿挑战底线当卖点。
结果就是:消费者越来越不信这套。2025年一项调查显示,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还愿意为所谓的“创意体验”买单。
| 出路在哪里?透明与诚信才是正途
乱象背后,其实是监管滞后、平台责任模糊、行业自律不足的老问题。
全国有超过1600万家餐饮主体,监管资源却有限。很多餐厅玩起“猫鼠游戏”——比如那家象粪餐厅,每周只营业两晚,完美避开日常检查。
法律法规也存在灰色地带。比如“新食材”该怎么认定?有些地方允许吃竹虫,有些地方却禁止。平台把非自助餐厅推给搜自助的用户,算不算违规?目前仍缺乏清晰的认定细则。
而要真正重建信任,还得靠多方共同努力:
- 商家应主动做到“三次确认”:点餐前说清消费模式,点餐后核对总价,结账前再提醒是否有未明费用;
- 平台应优化标签和推荐机制,对“自助”等关键词严格审核,避免误导;
- 监管要更果断,对价格欺诈严格执行“退一赔十”,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;
- 消费者也可以养成“三问”习惯:问计价方式、问人均参考、问有无隐藏费用。
说到底,餐饮的本质是“吃”——好吃、安全、价格公道,才是永恒的核心。噱头只能带来一时热度,但只有真诚和透明,才能赢回消费者的长期信任。
SFE中国连锁加盟展会基于分享行业资讯的目的转载本文章,不代表我公司支持文中所述的观点,也不为全文负责真实性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