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风渐起的九月,一场关于中国餐饮业核心问题的争论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。西贝与网红创业者罗永浩之间的”预制菜之争”,不仅牵动着无数消费者的神经,也让整个餐饮行业陷入深思。

那个平常的午后,我正浏览着手机,一条消息跃入眼帘:9月12日,西贝官方发布了一封长达42页的”致顾客的一封信”。信中,西贝再次明确表态,罗永浩对其使用预制菜的指责并不属实。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,西贝甚至将罗永浩点的13道菜品的制作流程进行了详细展示,并宣布开放后厨参观,以及陆续开放原产地、央厨工厂、草原牧场等西贝产地源头供消费者参观。
这场争论的核心,是当下餐饮业最敏感的话题之一——预制菜。近年来,预制菜已成为让消费者”闻之色变”,也让餐饮企业”如履薄冰”的存在。
走进这场争论的深处,我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双方对”预制菜”定义的理解差异。在普通消费者眼中,”只要不是在餐厅后厨现场将食材变成端上餐桌的菜品”,就被视为”预制”。而且,预制菜常常与”低质廉价”、”添加剂过量”等负面印象联系在一起。
然而,在餐饮行业内部,预制菜有着更为严格的定义。去年3月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明确指出,预制菜是指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。而仅经清洗、去皮、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,以及连锁餐企通过中央厨房制作供自己门店使用的菜肴,都不属于预制菜范畴。
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回应正是基于这一规定。他解释道,西贝的中央厨房只是对原料进行预加工,例如将羊排切割成标准形状等。这些都是原料,而非可以直接加热食用的成品。从西贝最新发布的制作过程来看,蔬菜食材都是当天使用的净菜,而牛羊肉等荤类食材虽然是中央厨房提前处理好的冷鲜食材,但仍需送至门店后完成相应烹饪,并非复热即食的成品。
站在一旁观察这场争论,我不禁想到,双方其实都有各自的道理。餐企依据国家规定,合法合规;而消费者对于”想在餐厅吃一顿现做中餐”的朴素情感,以及认为餐厅通过”预制”削减成本却未能反映在价格上的不满,也合情合理。本质上,双方并不在同一个频道上交流,这便是矛盾的根源。
近年来,预制菜话题频频引发舆论风波。”魏家凉皮食材都是预制”、”6000元一桌的婚宴里七成是预制菜”、”预制菜进校园”等话题屡上热搜,在提升公众食品安全意识的同时,也让餐饮企业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。
这也是此次争议中,不少餐饮老板力挺西贝的原因。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就直言:”做一个不错的企业、企业家和团队付出的心血太不容易了!可建议、可以理解、可以促使企业改进完善,但不能让企业家灰了心!”
事实上,连锁餐企广泛使用的食材预加工、中央厨房等模式,是现代餐饮加工的必要环节,并非”偷工减料”。对于追求规模化、连锁化的企业来说,通过中央厨房实现更加”标准”、”稳定”的出品,几乎是必然选择。
回望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历程,过去几年可谓野蛮生长。从养殖企业、食品企业,到餐饮企业,市场上玩家众多,行业发展热火朝天。2023年,我国预制菜加工企业已超过7万家,产值突破5000亿元。
然而,行业乱象也随之出现:3.15晚会曾曝光梅菜扣肉预制菜使用劣质槽头肉作为原料;有企业被指使用大量防腐剂和其它添加剂延长保质期,但这些产品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。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餐厅使用”预制菜”的信任危机。
随着监管政策的出台,预制菜行业进入了大洗牌阶段。”预制菜第一股”味知香从2023年开始业绩下滑,2024年上半年虽然营收微增4.7%,但净利润大幅减少24.46%。安井食品虽未出现营收负增长,但也调整了发展策略,将重点从单一预制菜转向”三路并进”。
站在当下时点回望这场争论,我认为预制菜行业的艰难处境,本质上是对前期非理性增长的调整与回归,并不意味着赛道失去前景。据统计,2024年全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超5500亿元。
未来,预制菜或许仍会是餐桌上的选项之一。但要真正获得消费者的信任,最迫切的是解决安全和信息透明问题。这不仅需要企业自觉,更需要有关部门强化监管,细化各项安全标准以及相关规范。
夜幕降临,我合上手机,思绪仍在这场争论中徘徊。预制菜不会消失,但想要真正得到市场认可,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而这场西贝与罗永浩的”预制菜之争”,或许只是这条漫长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。
SFE中国连锁加盟展基于分享行业资讯的目的转载本文章,不代表我公司支持文中所述的观点,也不为全文负责真实性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