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城市咖啡品牌陷入“9.9元”价格战时,县域和乡村正悄然飘起咖啡香。安徽泾县的76家乡村咖啡馆一年吸引300万游客,浙江安吉300多家“村咖”撑起了上亿元的富民产业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一场乡村消费场景的重构——乡村咖啡馆不再只是卖咖啡的地方,它们正成为连接自然风光、乡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新纽带。

这股热潮来得又快又猛。在68万人口的延吉小城,竟开出了上万家咖啡馆,每万人拥有量是上海的四倍,成了真正的“县咖之王”。不产咖啡豆的安徽泾县,去年国庆七天卖出14.3万杯咖啡,全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。在浙江安吉,有的乡村咖啡馆一天要接待上万人,四台咖啡机连轴转,每分钟就要做出近十杯咖啡。
这些开在梯田边、竹林里的咖啡馆,卖的不只是咖啡,更是一种亲近自然的体验。游客来了,拍几张照片发到社交平台,就成了新的网红打卡点。这给乡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:年轻人回来了。在泾县,300多名青年返乡开咖啡馆,他们用山茶入咖、农产做甜点,让每一杯咖啡都飘着乡土气息。更妙的是,咖啡馆带火了周边生意——在泾县,当地农特产借着咖啡馆的客流多卖了400万元;民宿和咖啡馆联手推出山野烤肉,收入一起涨。
不过,热闹背后藏着难题。许多乡村咖啡馆主要靠游客撑着,本地人走进来,常常还是点杯清茶——咖啡对很多村民来说仍是陌生味道。淡季客流锐减时,经营者就犯了愁。更麻烦的是,新开的店越来越像:清一色的工业风装修,雷同的咖啡单,把城里那套直接搬来,却忘了自己脚下的土地有多特别。游客来了拍完照就走,缺少真正能留住人的特色。
基础设施也是短板。有些村子路不好走、车没处停,网络信号时断时续。忙起来时,没经过专业培训的店员手忙脚乱,一杯咖啡让人等上半小时是常事。这些问题不解决,再美的风景也留不住人。
乡村咖啡馆确实打开了新局面,让游客有了新玩法,给年轻人提供了回乡干事的舞台。但要真正扎根乡土,就不能只做游客生意。挖掘本地文化特色,让咖啡香融入村民日常生活,完善道路网络和网络覆盖,培训专业服务人员——这些实实在在的功夫下到了,乡村咖啡馆才能从网红打卡点,变成乡村振兴的真实力量。
SFE中国餐饮连锁加盟展会基于分享行业资讯的目的转载本文章,不代表我公司支持文中所述的观点,也不为全文负责真实性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