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火锅界刮起一股“养生风”,潮汕鸡煲成了当红炸子鸡。这种源自广东潮汕的特色火锅,主打鲜切鸡肉、用药膳汤底(如石橄榄、五指毛桃),配上秘制蘸料,讲究的是食材本味和精准涮煮。

尤其在竞争激烈的火锅市场,潮汕鸡煲靠着“鲜切+养生”的组合拳,硬是杀出了一条路。想象一下:一只清远鸡在明档被师傅熟练分切摆盘,下锅时间精确到秒——这种传统吃法,正以“潮汕鸡煲”或“鲜切鸡火锅”的名号席卷全国
它到底有多火?
抖音、小红书上,#鸡煲相关话题播放量轻松破19亿,相关笔记超10万篇。甚至衍生出吃货暗号:“不吃火锅就吃鸡煲”、“10盘鸡肉打底”。这股热潮背后,是几个关键因素在推动:
- “潮汕”就是金字招牌: 现在,“潮汕”二字在吃货心中几乎等于“好食材”。很多品牌,比如“食悦廣冬”,都特意把“潮汕”放进店名,就是想强调食材的高标准(精选鸡肉、牛肉)和背后的文化底蕴。数据显示,全国带“鸡煲”或“潮汕火锅”标签的门店已超4200家,近三年增速达17.2%,“含潮量”成了品质保证。
- 养生需求大爆发: 年轻人一边熬夜一边泡枸杞的“朋克养生”火了。潮汕鸡煲加入五指毛桃、石橄榄、无花果等药膳食材的汤底,正好戳中痛点。喝滋补鸡汤还能涮火锅?这种健康又美味的吃法,让“吃鸡煲=养生”的观念深入人心。
- 看得见的“表演”与文化: 明档厨房已成标配,但在鸡煲店玩出了新花样。广州“日日鸡炉”现场表演拆解全鸡;“潮八珍”直接把整鸡挂档口,炭炉也摆出来,烟火气十足。“食悦廣冬”更绝,把潮汕面人、英歌舞等非遗表演搬进店里,美食和文化一起体验。
凭什么能老少通吃?
潮汕鸡煲能火遍大江南北,关键在于它巧妙平衡了几个看似矛盾的点:
- 接受度高: 鸡肉本身南北通吃,比牛羊肉受众更广。价格也亲民,从人均40元的街边小店到几百元的高端选择(如“潮八珍”的五黑鸡),丰俭由人。
- 品质升级: 虽然“吃鸡”很普遍,但潮汕鸡煲在选材和做法上追求极致。主流品牌通常选用风味独特的清远鸡或文昌鸡,对鸡肉部位的细分堪比日本和牛。人均60-80元的消费,比传统火锅(80-150元)更亲民,特别适合注重健康和性价比的家庭聚餐。
- 有创新空间: 品类火了,品牌也在玩花样。比如“食悦廣冬”不止做鸡煲,还融合潮汕烤串、熟腌、广式啫啫煲等,产品线丰富。汕头“笨小鸡”更大胆,把潮汕鲜鸡和云南酸汤结合,创造出酸辣开胃的新风味。
火了之后,挑战在哪?
潮汕鸡煲要避免“昙花一现”,得解决两个核心问题:
- “鲜”与“快”的矛盾: 核心竞争力是“鲜切”和优质鸡种(如清远鸡、文昌鸡)。但这些鸡养殖周期长、成本高,对产地依赖强。大规模开店时,如何保证活鸡稳定供应、冷链运输不损失鲜度?明档拆鸡表演很吸睛,但依赖熟练师傅,快速扩张下人员培训和出品稳定也是难题。
- 创新与场景的局限: 目前产品创新(如加入酸汤、融合其他菜系)是亮点,但如果创新不当或停滞,容易失去特色。场景也相对单一,主要聚焦午晚餐的家庭朋友聚餐。未来能否开发工作简餐、宵夜辣味套餐,或探索街边轻社交小摊,拓展消费时段和人群?
潮汕鸡煲的走红,是地域特色、健康需求、体验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它用“鲜切”和“养生”重新定义了吃鸡火锅,潜力巨大。但要想从“网红”变“长红”,关键在于品牌们能否在快速扩张中守住“鲜”的根基,并持续创新产品、拓展场景,真正把这道潮汕风味打造成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硬核品类。谁能做到,谁就有望在千亿火锅市场里占据重要一席。
SFE中国连锁加盟展会基于分享行业资讯的目的转载本文章,不代表我公司支持文中所述的观点,也不为全文负责真实性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