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体户的困境:难以抗衡资本
在这场咖啡赛道的竞争里,个体户和资本最大的差别不在于谁更努力,而是双方手里的底牌截然不同。

资本能长时间承受亏损,毕竟烧的是投资人的钱,可个体户烧的是自己多年积攒的积蓄,可能还是父母的养老钱,甚至是孩子未来的学费呀。对资本来说,账本上的数字只是投入产出比,可对个体户而言,每一笔亏损都意味着生活质量下降,风险也在增加。而且双方算账的方式也完全不一样,资本想的是 “今天亏一亿能打败多少对手”,关注的是在这场竞争里还能撑多久、能淘汰多少竞争者;而个体户想的却是 “今天要是没赚钱,这个月房租该怎么交”,现金流和日常开支就像两座大山,压得人喘不过气来。
在成本方面,资本也有着压倒性优势,大规模集中采购能让它们的原料成本比个体户低 20% 到 40%,谈租金的时候也更有话语权;个体户去买咖啡豆、谈租金,永远都处于弱势,根本不可能拿到像资本那样好的条件。更别说团队配置上的差距了,资本背后有专业的选址团队、擅长空间设计的装修团队、精通运营流程的团队、强大的供应链管理,还有专业的营销部门;可个体户创业往往得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儿,从选址、进货,到宣传、日常运营,全都得亲力亲为,精力被分散得厉害,很难应对自如。
趋势:资本化加速下的变化
未来 3 – 5 年,咖啡赛道的这些趋势还会更明显呢。资本已经开始往二三线城市下沉了,像 ZUS、Kenangan 都已经进入小城市,复制在一线城市的打法。价格战也延伸到会员与订阅方面了,“包月咖啡”“无限续杯” 等订阅制会把用户牢牢锁住。而且还出现了跨品类延伸的情况,通过咖啡搭配轻食、甜品,客单价能从 RM 7 提高到 RM 15 – 20。另外,数据驱动运营也越来越普遍,门店选址、菜单设计、促销活动等都依靠数据来进行,效率可比独立咖啡馆高多了。
个体餐饮人的机会:寻找别样空间
那是不是因为资本太强势,咱们就不能创业了呢?其实也不是,小资本或者想创业的人还是有机会的。
资本虽然强大,但也有它顾及不到的地方。比如那种小而美的模式,像极致精品化的手冲店、能让人体验文化的咖啡馆、宠物友好型的咖啡空间,资本往往不太愿意涉足。个体户可以深耕社区,和熟客建立深厚的情谊,独立店的私域和熟客圈子可比连锁品牌更有人情味儿呢。还可以采用轻资产灵活的模式,小规模地进行测试,快速调整菜单和定位,反应速度比资本快得多。另外,把咖啡和本地的历史、食材、故事结合起来,形成一种别人难以标准化复制的文化壁垒,也是不错的办法。
总而言之,在如今的咖啡或者餐饮赛道上,很多人以为只是在和隔壁店竞争,其实是在和资本较量呢。资本玩的是 “规模 X 融资 X 垄断” 的资本游戏,而个体户玩的是 “现金流 X 利润 X 口碑” 的生意游戏,这不是说个体户不努力,而是规则不一样呀。要是不看清这些规则,可能还没开第二家店,就已经在资本的价格战里被淘汰出局了。所以,在决定入场之前,可得好好问问自己:我到底是在做一门实实在在的生意,还是在跟资本玩一场注定会输的游戏呢?
SFE中国连锁加盟展会基于分享行业资讯的目的转载本文章,不代表我公司支持文中所述的观点,也不为全文负责真实性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