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FE上海连锁加盟展会快讯-海底捞推洗头服务引热议

首页»

»正文

8月16日,微博话题“#海底捞可以洗头发了#”一下子冲上热搜第一,引发众多网友围观和讨论。

说起海底捞,大家第一反应就是“服务好”。等位时能做美甲、吃完饭还能顺便擦个鞋,这些操作很多人已经见怪不怪。但这次,它居然在门店里推出了“洗头服务”,还是让不少人直呼:“这脑洞也太大了吧!”

真有体验过的网友跑出来反馈,说流程一点不敷衍:吹风机用的是戴森的,洗发水可以自己选,人往电动按摩椅上一坐,边洗头还边给头部按摩,手法专业,舒服到差点睡着。

其实回过头看,海底捞从来就不是一家“只卖火锅”的餐厅。它早就在用各种出其不意的服务,不断刷新餐饮行业的玩法。在大部分餐馆还只盯着“好吃”的时候,海底捞就把“体验感”做成了自己的招牌。这也让它从传统餐饮模式里跳了出来,靠服务硬是拼出了一条高附加值的路。

更有意思的是,今年“拼服务”这件事,已经不止是餐饮业在干了。不少以前主打卖货的零售企业,也纷纷调头冲进了“服务零售”的赛道。

就拿8月来说,山姆会员店在APP里新增加了“餐厅”“酒店”“休闲玩乐”等分类,甚至还上线了洗牙、头皮护理甚至灭虫服务。另一边,盒马也在家电清洗、家政保洁等领域持续加码,最近还新增了宠物服务,正式进军“宠物圈”。

为什么大家突然都开始发力“服务”?

答案或许藏在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数据里。在不久前的一场发布会上,统计局首次正式提出了“服务零售”这个概念,并公布今年1-7月全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0.3%,明显高于商品零售7.4%的增速。

不少券商的报告也指出,服务类消费正在快速崛起,而传统商品零售的增速则逐渐放缓。

这些信号可能说明:中国的消费结构正在悄然转变——增长动力不再只靠买东西,而是越来越偏向生活服务。服务,正在成为下一个增长引擎。

服务零售不只是一句口号。它被明确定义为“服务提供方以货币形式销售的属于消费的服务价值”。也就是说,像海底捞洗头、盒马宠物服务、山姆的洗牙套餐,都属于“服务零售”的范畴。

为什么品牌们都盯上这块蛋糕?

最直接的原因就是:服务消费涨得比商品更快、也更稳。现在的人越来越愿意为体验和服务买单,服务型消费正在变成刚需。

7月底,国家发改委发布《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》,其中明确提到要“扩大服务消费”。商务部也表态,说服务业是今年消费恢复中的一大亮点。

不管是餐饮还是零售企业,都在努力把业务延伸到服务场景中。它们通过增加各种附加服务,提升顾客到店频次和粘性。说到底,本地生活服务是一个高频、刚需、规模达万亿级的市场,谁都不想错过。

目前来看,品牌们发力服务零售主要有三类打法:

第一类,是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做服务升级,用体验拉动消费价值。比如海底捞、胖东来、宜家,都是用服务增强用户粘性的典型。

第二类,是把服务直接当成“商品”来卖。像山姆、盒马,不仅在货架上摆服务,还在APP里给这些服务流量推荐,引导用户边买东西边“买服务”。

第三类,是平台型企业跨界做本地生活。除了美团这类老玩家,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也带着流量杀了进来,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。

有咨询机构预测,到2025年,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35.3万亿元,目前互联网渗透率还只有

12.7%,未来几年仍将保持20%以上的增速。

这是一条又长、又稳、又高频的赛道。谁能把服务做好,谁就有可能在接下来的零售竞争中占据主动权。

总而言之,当商品消费增长逐渐放缓,服务零售正快速接棒成为新的增长点。不只是海底捞,未来恐怕会有更多品牌把“服务”当作核心竞争力来打造。而我们作为消费者,也许很快就要习惯:去哪买货,不如去哪享受服务更重要了。

SFE中国连锁加盟展会基于分享行业资讯的目的转载本文章,不代表我公司支持文中所述的观点,也不为全文负责真实性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