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FE上海创业加盟展资讯-太二酸菜鱼的预制菜困局与转型之路

首页»

»正文

从餐饮明星到舆论风暴:太二酸菜鱼的转型挑战

近期,太二酸菜鱼频频登上热搜,”太二酸菜鱼为何没人吃了”、”太二酸菜鱼下单到上鱼仅6分钟”、”沈阳太二酸菜鱼已全部闭店”等话题引发广泛讨论。尤其是6分钟上菜的”鲜鱼”争议,点亮了消费者敏感的预制菜雷达。与此同时,有网友发现太二在山姆上架了酸菜鱼预制菜,一边宣传鲜鱼现杀,一边销售预制菜,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让太二陷入舆论漩涡。

九毛九最新财报显示,2025年上半年太二酸菜鱼收入暴跌19%,关店71家。然而,抱上山姆大腿的成品预制菜,却成为九毛九集团中唯一实现高速增长的业务板块。这种矛盾现象背后,反映了太二酸菜鱼在当前餐饮环境中的生存困境。

从餐饮”天选之子”到关店求生

十年前,太二是餐饮界的”天选之子”。2015年,九毛九创始人管毅宏利用闲置空间,创立了中国第一家专卖酸菜鱼的餐厅。当时,消费者对预制菜没有概念,也没有警惕心。中央厨房带来的快速上菜和稳定口味,被视为连锁餐饮的优势,是效率的象征。

太二借此创下了一系列纪录:成立半年就赚了1.25亿;一条酸菜鱼撑起九毛九近八成营收;巅峰时翻台率高达4.9次/天,超过以服务著称的海底捞,成为行业效率标杆。

然而十年后,风向彻底改变。当消费者开始用”预制菜放大镜”审视餐饮业时,太二当年的标准化优势反而成了”原罪”。尽管太二一直强调不是预制菜,但消费者并不买账,甚至将太二为讨好用户所做的改变,都视为”预制铁证”。

太二的两笔错账:流量与成本的双重陷阱

太二的坠落并非偶然,而是精准踏错了流量与成本的双重陷阱。

第一笔账是错把红利当能力的流量账。太二早期靠反传统营销抓眼球:不接待四人以上、不外卖、服务员比顾客还拽。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则,恰好迎合了Z世代追求个性和社交谈资的需求。然而,当初那些捧红太二的年轻人,如今已转向追求性价比,对太二的热情大不如前。

第二笔账是转型成本失控。太二早期的辉煌很大程度上源于成本的极致压缩:中央厨房统一配送,门店不需要太多厨师,高翻台率使租金成本摊薄。但鲜活模式一上线,成本直接飙升:活鱼现杀需要水产养殖区和专业片鱼师傅,现炒小炒需要更有经验的厨师,活鱼运输比预处理鱼柳的供应链成本高15%-20%。

成本上涨最终由消费者买单。2021年到2024年,太二的客单价从80元降到69元,但2025年上半年直接涨回73元。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,不少门店将鲈鱼换成了更便宜的黑鱼。即便如此,太二的利润仍未保住,转型后毛利率直接降低1-2个百分点。

重生之路:从山姆预制菜到真诚透明

太二的转型成绩单勉强及格。64家试点店日均营业额增长15%,后厨透明化后,消费者对现杀的接受度提高30%。但要真正成为”重生文主角”,太二需要对消费者保持真诚。

首先,太二需要撕掉伪装打明牌。”活鱼”口号虽然吸引眼球,但隐藏了不少套路。西贝的案例已经证明,消费者不排斥预制菜,排斥的是被欺骗。太二需要效仿透明化策略,明确标注产品属性,在菜单上注明中央厨房预制或门店现制等信息。

其次,太二需要重塑产品价值。将预制菜成品卖给山姆虽然带来收入,但也给门店单品带来致命伤害。太二可以借鉴海底捞的思路,将酸菜、酱料等配料制成预制产品,而非将核心菜品全盘预制。太二在四川拥有万亩酸菜基地,酸菜发酵工艺是其核心竞争力,完全可以将酸菜、汤底做成预制配料包,让消费者回家自己配鲜鱼。

即将于2025年11月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SFE上海国际连锁加盟展将重点关注预制菜在连锁餐饮中的应用与挑战。

对于餐饮连锁加盟投资者而言,太二酸菜鱼的案例提供了宝贵启示:在预制菜争议不断的当下,餐饮品牌需要在效率和体验、性价比和收益之间找到平衡点。透明化经营、诚实沟通和产品创新将成为连锁餐饮品牌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。 太二曾经的成功源于踩准连锁化和网红效应的风口,但时间已经证明:餐饮品牌的护城河从来不是流量或规模,而是消费者对”好吃、放心”的认可。山姆救不了太二,能救它的只有真诚。

SFE中国连锁加盟展基于分享行业资讯的目的转载本文章,不代表我公司支持文中所述的观点,也不为全文负责真实性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