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春夏,小龙虾都是餐桌上的宠儿。但今年它的价格格外“刺激”,像坐上了过山车。

回想4-5月,几十块就能吃上一大桌小龙虾,消费者直呼“小龙虾自由”。但到了6月下旬,画风突变,价格一路飙升。以湖北市场为例,6月初大个头的青虾还卖到“白菜价”(17元/斤左右),创下历年新低。可短短一个多月,价格就翻了一倍多,7月涨到35元/斤以上。
价格波动,餐饮店压力山大
这种剧烈的价格波动,让很多主打小龙虾的餐饮店压力倍增。更麻烦的是,小龙虾早已不是专卖店的“专利”,从火锅店、快餐店到地方菜馆,菜单上几乎都能找到它。面对价格不稳和竞争加剧,小龙虾产业和从业者该怎么办?未来的增长点在哪?品牌又该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?
产业升级:养殖转型与餐饮扩张
小龙虾产业的未来,离不开上游养殖和下游餐饮的共同努力。
- 养殖转型,带动全链升级: 小龙虾养殖业经过多年发展,正经历转型期。从育苗、养殖到加工、销售,整个链条都在逐步完善和成熟。目前,整个产业产值很高,但大头在餐饮服务端(约占七成),养殖加工等上游环节占比相对较低,竞争也更激烈。这个转型也带火了小龙虾预制菜,从供应餐厅(B端)火到了家庭餐桌(C端)。国联水产(小霸龙)、安井食品(洪湖诱惑)、海底捞、西贝等大品牌纷纷入局,各种口味的小龙虾预制菜在电商平台热卖。连带着小龙虾调味料也成了香饽饽。
- 餐饮突围:从区域为王到全国布局: 小龙虾作为“网红单品”,出现在各种类型餐厅里(如海底捞麻辣小龙虾、肯德基小龙虾嫩牛五方)。这让专门做小龙虾的店竞争压力更大。目前,小龙虾专门店普遍规模不大,超过八成的品牌门店数在10家以下,且地域性很强。武汉的肥肥虾庄、靓靓蒸虾,长沙的聚味瞿记等,都是各自区域的佼佼者。不过,一些品牌也开始尝试走向全国。比如肥肥虾庄,坚持直营模式,已从武汉拓展到合肥、深圳、西安等地,并根据不同位置灵活开设社区店、商场店、景点店等。
品牌破局:创新求变是关键
面对挑战,小龙虾品牌们正从多个维度寻求突破:
- 产品创新:口味多元 & 打破季节限制:
- 口味翻新: 除了经典的麻辣、蒜蓉,酒醉、糖醋、芝士、咖喱、冬阴功、茴香等新奇口味不断涌现,满足个性化需求。
- “小龙虾+”策略: 小龙虾季节性明显。为了淡季不淡,很多品牌扩充菜单,加入烧烤、地方菜、牛蛙、特色小吃、饮品等,打造更丰富的产品线。比如肥肥虾庄就增加了蟹、湖北菜等。
- 品质化路线: 在低价风盛行的同时,也有品牌坚持品质。肥肥虾庄就严选8钱以上的大个头活虾,确保肉质和口感。
- 场景与渠道创新:打造地标 & 拥抱线上:
- 沉浸式场景: 店面装修不再只是大排档风。像肥肥虾庄就打造了与黄鹤楼联名、露营主题、花园主题等多种风格的门店,成为武汉新的美食地标和打卡点。
- 全渠道布局: 消费习惯在变,品牌也积极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双战场。入驻外卖平台、开通自有小程序商城销售熟食小龙虾、在美团抖音直播带货、跨界联名、举办主题活动(如小龙虾节)等,都是
- 常用手段,旨在触达更多年轻消费者。
- 模式探索:自助风起: 餐饮自助风也刮到了小龙虾领域。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地出现了小龙虾自助专门店,顾客可以自选活虾、自选口味烹饪,参与感强。不过这类店目前连锁化程度低,通常搭配烧烤、砂锅等,人均消费较高,其模式能否持续盈利还有待观察。
- 总结:
小龙虾价格波动是短期挑战,长期来看,产业升级和品牌创新才是王道。上游养殖的规范化、深加工(预制菜、调味料)的发展,为产业注入新动力。下游餐饮端,区域性品牌在深耕本地之余谋求全国化,通过产品多元化(口味创新、扩充品类)、体验升级(场景打造)、渠道融合(线上线下)以及探索新模式(自助)来增强竞争力,努力在“过山车”行情中稳住阵脚,找到可持续的增长路径。谁能更好地把握品质、创新和效率,谁就更有可能在未来的小龙虾市场中胜出。
SFE中国连锁加盟展会基于分享行业资讯的目的转载本文章,不代表我公司支持文中所述的观点,也不为全文负责真实性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。